分支电缆,预制分支电缆,预分支电缆,分支电缆型号,分支电缆价格,预分支电缆生产厂家

河北坤诚分支电缆厂家

示例图片三
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技术知识

电线电缆质量怎么看 好坏识别

2015-06-10 河北坤诚分支电缆厂家 阅读

中国电线电缆网四川讯(杜长森 电地暖根据《质量发展纲要(2011-2020年)》统一行动方针与行动部署,本网联合开展了电线电缆专项调查。在近段时间的全面深入调查了解中,关于群众所热议的电线电缆存在“非标”的情况,本网就四川电线电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关注与了解。

  那么这些所谓的“非标”电线电缆究竟又该如何识别?广大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护切身利益?本网针对近期对四川电线电缆行业的进一步了解,特梳理了一下几点巧妙的电线电缆质量识别方法。

  1、切勿听信“行标”与“企标”。调查中本网人员发现,四川电线电缆在销售过程中商家或厂家经常会主动提及“行标”、“企标”等电缆代名词,而据了解,这些所谓的“行标”、“企标”产品均为“非标”产品,也就是非国家标准(不合格)电缆。截至目前,关于电线电缆的标准中,只有强制性“国标”一种。

  2、切勿购买“折扣电缆”。根据上述的“行标”、“企标”电缆,其背后都明确的分类——“折扣电缆”,如一些商家会明码标价,0.8折或0.9折的“行标”电缆都有着不同的价格,当然,折扣越大价格越便宜,但其所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也随之更大,因此,切勿购买“折扣电缆”。

  3、购买电缆要看清厂家生产经营范围。电缆一般分为低压、中压和高压,而一些厂家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范围或有出入,倘若某些厂家法定只能生产中、低压电缆,但却在销售高压电缆,一定不要与之进行合作。因为厂家随之产出的高压电缆可能是代加工、违法生产、或冒牌生产,质量严重得不到保证。

  4、看清电缆铜线形状。电缆都是由内部若干根铜线组成,购买电缆时一定要仔细看这些铜线,现在很多厂家生产出的电缆内部铜线或呈扁形,而一般正规“国标”电缆其铜线均为圆形。

  5、看电缆外层的绝缘胶皮。本网调查发现,好的电线胶皮外观光滑,字迹清晰,颜色均匀一致,用指甲掐不容易掐坏。但假的电线外层绝缘胶皮不光滑,有小的突起,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晰,颜色不一致,有的地方深一些,有的地方浅一些,外层绝缘胶皮用指甲能很轻易的掐开。

  网络流传的识别方法 同具参考价值

  在百度搜索电线电缆质量、好坏如何识别,弹出了很多网友所提供的相关识别方法,而这些识别方法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。

  1、看内部的铜芯线。好的线铜芯直径符合要求,材质较好,有一定的柔软性,刮开表层或者在断面能够看到铜的本色(黄中带红),铜芯外表无锈迹。质量不好的电线铜芯直径都要小于标准直径,4个平方的线实际上只有2.5个平方,铜芯较硬,用老虎钳也要用力才能剪断,说明线材材质里面含得杂质很多,有的甚至是铁丝外面镀的一层铜,有的外表还有锈迹,更加表明芯线材质中铜的成分很少。

  2、看实际长度是否符合标注长度。有很多厂家采用缩短长度的办法偷工减料,克扣尺寸,100m的线常常只有90m左右,有的甚至只有80m。

  3、咨询厂家所在地的工商局或者质量监督所,看该生产厂家是否生产符合规范,质量是否过硬。

  4、看厂家有无质量体系认证书。看合格证是否规范,看有无厂名、厂址、检验章、生产日期。看电线上是否印有商标、规格、电压等。还要看电线铜芯的横断面,优等品紫铜颜色光亮、色泽柔和,否则便是次品。

  5、试手感。可取一根电线头用手反复弯曲,凡是手感柔软、抗疲劳强度好、塑料或橡胶手感弹性大且电线绝缘体上无裂痕的就是优等品。

  6、称重量。质量好的电线,一般都在规定的重量范围内。如常用的截面积为1.5 mm2的塑料绝缘单股铜芯线,每100 m重量为1.8~1.9 kg;2.5 mm2的塑料绝缘单股铜芯线,每100 m重量为3~3.1 kg;4.0 mm2的塑料绝缘单股铜芯线,每100 m重量为4.4~4.6 kg等。质量差的电线重量不足,要么长度不够,要么电线铜芯杂质过多。

  7、看铜质。合格的铜芯电线铜芯应该是紫红色、有光泽、手感软。而伪劣的铜芯线铜芯为紫黑色、偏黄或偏白,杂质多,机械强度差,韧性不佳,稍用力即会折断,而且电线内常有断线现象。检查时,你只要把电线一头剥开2 cm,然后用一张白纸在铜芯上稍微搓一下,如果白纸上有黑色物质,说明铜芯里杂质比较多。另外,伪劣电线绝缘层看上去似乎很厚实,实际上大多是用再生塑料制成的,时间一长,绝缘层会老化而漏电。

  8、看价格。由于假冒伪劣电线的制作成本低,因此,商贩在销售时,常以价廉物美为幌子低价销售,使人上当。

  总的来说,电线电缆的质量安全事关重大,作为每一栋建筑物的经络,其质量安全一旦出现问题,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,更直接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,切勿再让劣质电缆成了悲惨事故的幕后黑手!

Powered by MetInfo 5.3.19 ©2008-2024 www.metinfo.cn